考研故事

先努力,后幸运:二本跨考985上岸心得

2020-04-17 17:10:17 广东考研服务网

摘要:考研的备考过程漫长而艰辛,备考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,通常都是先勤勤恳恳学习,直到考试才能收获自己的成果。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跨考并且考入985的学姐的上岸心得,希望能激励到大家~

  一、自我介绍

  我本科在二本交通院校就读会计专业,毕业那年考的研,可以说是个半学渣(我对学习还是有敬畏之心的,所以是个半学渣)。

  回首备考如狗的那段岁月,我也一直在思考:哪些事做的好?哪些做的不好?怎样才能更好?但我也不可能回去再考一遍了(干嘛遭这个罪),所以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经验贴,希望读到的人最后都能扶摇直上九万里展翅高歌。

  二、考研原因

  我一开始被心理学吸引,就是因为听起来神叨叨的,但残存的理智告诉我,一门科学不可能神叨叨的,我看到的应该只是表象或者江湖骗子。那心理学的本质是怎样的呢?我了解它之后还会喜欢吗?这是存疑的。

  心理学是理科,我是个学文的,在高考报志愿与之擦肩而过后,上了大学我没事儿就会搞本书看,从《风水解梦》到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再到《乌合之众》,看到《对伪心理学说不》的时候我已经把《风水解梦》五块钱卖出去了。在从“瞎TM看书”到“正经看书”的过程中,我渐渐知道了,即使心理本理很正经,甚至有些枯燥,我依然喜欢。

  以上验证了我学习的态度和动机,接下来要考察的就是,我是否有能力学好它。因此,在咨询师考试还存在的时候,我做了系统的学习并如期应考,最终,在一个寒风凛冽的下午,我光荣地收到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证,没过几天这个证就取消了。

  其实我就是想告诉大家,在考研之前,你为什么学,能学到什么程度,要有一个自我评估。考证后我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继续学习的,就决定去考研,最后考了个初试340+(过线30分),复试380+(应该是良好)的成绩。

  三、院校选择

  学校官网上可以查到很官方、准确的信息,比如招生简章啊考研大纲之类的。但他们出题什么风格、侧重点在哪,通通都不会告诉你,因为学校想看考生的真实能力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。如果你有在考研辅导机构工作的朋友,了解一些不那么根红苗正的内幕就很方便了,因为你的朋友免费会向你提供全国各大高校的综合性分析。

  四、学习环境

  在哪种环境下学习,跟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,要选择一个能给自己学习动力、保证心态平和、基本需求能被满足的地方。

  我认识一些研友,他们学的大张旗鼓,想考哪个学校就在当地租个房子,去学校自习,感受那儿的氛围,然后会受到激励和鼓舞。本人是注意力很分散且容易焦虑的人,注意力分散就会走神,焦虑会导致学不下去,因此我没法待在花花世界,得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学小声bbb,谁打扰我就锤他。

  我在家备考半年,那是最安逸的环境,身边只有狗。所以只要狗睡觉时不磨牙打呼噜,外界环境基本打扰不到我,就会很专心。我相信只有吃饱了、精神好了才能发自内心想学习,也会更高效。用心理学解释就是只有基本需求满足了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。我听过些苦行僧式的训练营,每天会强制学习十五六个小时,这样的就不太适合我,因为我绝对可以做到学习15h,走神14h,效率低下还痛苦。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匹配自己的学习环境,在此就不多嘴了。

  五、学习方法

  我从5月中旬开始复习,专业课一共过了3遍。第一遍的任务是记好笔记,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,然后摸清楚哪里是重点需要多看,哪里不好理解需要多背,标记是最大的任务。我的习惯是把笔记做在本上,完全是个人习惯,有点浪费时间。如果是现在的我应该会记在书上,然后往里面夹纸,这样很多概念就不用重新抄一遍,打字快的小朋友可以选择记在电脑上,修改和保存也会比较容易。第二遍就是要做题,搞明白出题形式,尤其是报考院校出题的套路,把题目和知识点对应起来,练习一下简答、论述的答题架构。第三遍就是背了,主要是背知识点,对于比较经典的题目要熟悉答题的结构。

  心理学基础知识大部分都靠背,即使是学习统计也要先把原理背下来。这就是一个理解+复述的过程。理解要侧重于深度,复述则侧重于次数和方法。

  理解的奥妙在于举例子和俗化概念。我在读一个定义时,脑海中经常有个模糊的“嗯?”,每个字都认识,但意思就是很朦胧。比如:“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功能固着。”每个字都认识,连起来就不知道是啥。此时可以举个好玩的栗子来应对这一问题:你觉得锥子只能在皮带上扎眼儿,却忘了如果把它插在发髻上,它就是一根簪子。接下来可以用通俗的人话再现这个概念:你老用一个东西干这个,却忘了它还可以干那个。这样一来,当我再次直视“功能固着”这个词,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一个绵长的“骚噶~”了。

  我复述时是一定要边念边写的,有耐心就写整句,没耐心就写关键词,这样的好处在于储存了很多的书写记忆,在笔试考场上提取书写记忆是很快的,而口头背下来的知识需还要一个“这些字儿都咋写来着”的思考转化时间。另外写字还有个好处就是注意力会更集中,它的缺点是浪费时间。如果你是注意力很集中的人,一遍遍念像RAP一样背书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  辅导班是有用的,但是好贵啊,凭良心说价格大于价值,比较富裕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一下。我也买了些课程,网课面授课都上过。自我感觉是网课就足以把一切讲清楚,面授跟网课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,差别仅仅是见到了个真老师。我当时上的是大课,千百来号人,我坐在中后方,所以体验不是很好,如果是VIP课程就另当别论了。

  一定要有人来监督你!对于不那么自律的人,拖拖拉拉完不成任务是常态,我当时找了一位学姐每周给我上一次课,内容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答疑、监督我的进展、留作业、提问之类的,45分钟一堂课,每次上课之前我都非常紧张,但DDL真的是第一生产力。

  六、笔试科目

  我的专业课还算答得不错,英语政治就呵呵了,所以我还是分别讲一下对每一科的感受。

  政治:政治我只考了60分,谈不上什么经验了,我是9月才开始看政治的,刷选择题,在考前一个月才开始搜集各种预测卷,然后背大题。不同老师都预测了的题目就会当成重点去看。考试当天,我奇迹般发现背过的大题答案都藏在题干里,顿时麻爪了。

  英语二:我英语真的很差,本科没过6级那种,但是我考了69,当时心满意足。自己的感触就是平日里照常背单词,阅读要多做,写作可以在考前一个月背模板。真题很重要,要反复看好多遍,和答案对着看,看自己哪道题做错了为啥错。

  普心和社心就是出题占比最高、内容最多的两门课,也是相对好理解的两门课。普心中的内容可以和我们生活中很多小细节联系起来,看多了会有点枯燥,所以要多举五花八门的例子来增加它的趣味性;个人觉得社心是最有趣的学科,它的应用性很强,而且可以和时事热点无缝对接,所以理解起来很简单,也正因如此,很多人会对它放松警惕,结果答题时写的都是很口语化的东西,所以,用标准的、理论性强的语言去呈现答案是需要练习的。

  先学统计,再学测量。这两门课之前考的很少,虽然近两年出题变多了,但考的都是基础的东西,也不会让你去做复杂的计算。统计的难点在于后面推断统计的部分,不能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,而要花一大段完整的时间去琢磨。然后就是要做题,也不用找非常刁钻的题去做,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,比如给你一组实验数据,让你判断几组之间差异是不是显著。我当年考研没有给测量足够的重视,觉得前面三章的内容很难理解,尤其是信效度的分类。直到入学重新学了测量课才恍然大悟:心理学的精髓都在里面了。如果纯粹是为了初试,死记硬背就足以应考,而且测量的内容并不多,在此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建议。

  我考试那年实验设计还不在考纲内,但是我后来当过一年的考研辅导员,就自学了一下。但不得不说,我在亲自做了实验后才真的理解了书上的内容,这门课的实操性非常强,所以建议大家学的过程中就要练习去设计一个实验,然后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挑毛病,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实验漏洞百出,接着再想办法去修复它。练的时间长了,理解就深了。这个一定要练,考试的最后一道分贼多的大题也一定会出。

  七、初试上战场

  和着血和泪说几句老生常谈的感悟吧:

  选择题:不要恋战!不会先撤!合理分配时间,时间非常紧迫!

  简答、论述:要有逻辑,阐述观点时有论点论据论证,表述的丰满些但不要废话!

  不管你的字好不好看,清楚最重要!就算你是狂草书法家,阅卷人不认识也白搭!

  八、面试

  出题是比较灵活的,更像是我们找工作时的面试,一切问题都是根据你的过往经历来的,聊到哪算哪。所以聊天是门技术活,要让老师看到你身上可以挖掘的点,又不能把自己挖坑里。举例,对于跨专业的学生,为什么跨考几乎是必问的,这就是你身上可以挖掘的点。像我之前学会计,真的跟心理学毛边儿不沾。这时候学习的动机和潜力就很重要了,详情请参见上文“我为什么跨考”部分,虽然不是完美答案,但绝对可以及格。如果你说是随便选的、或者单纯有兴趣一类的敷衍之词,或者说觉得自己状态不好,想来自我治愈,基本上就躺坑里了。此外面试可能会问你关于心理学的了解,比如书籍、电影、经典研究等,这些都可以在备考的过程中多积累。

  九、感悟

  选院校前一定要想清楚,每个学校都有bug,如果这些bug是你能克服的,就大胆来。是想要专心学习还是做项目,想走怎样的路,绝大部分还是取决于你的导师和研究方向,所以最大的决定权还是在自己身上。

  两年里,我认识了很多有见地的人,学到了很多真的本领;感受到了学术的奥妙,也感受到它带给我的纠结。看到身边有那么多牛人,我会觉得幸运又挫败,表现不佳时,我会质疑自己来错地方了,冲破一个个障碍时,又会觉得:不愧是我啊。总之,苦和乐参在一起,生活才会更有质感,我所经历的一切,正是当初费了那么大劲,来到这儿的原因。

  声明:本文来源考研论坛,作者:happy爱豆豆,点击查看文章来源,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。

指南
院校
辅导
报名